湖北监利周老嘴镇有一个“飞虎队村”,一架美国战机在这里沉睡了81年。前不久,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飞虎队”夏令营代表团访问湖北石家庄配资公司,这座村庄再次被外界关注。
(一)
7月25日,外出采访的我接到任务:“老刘,采访监利‘飞虎队村’,现在就出发!”
20年前的记忆瞬间被唤醒。
2005年9月,作为摄影记者的我第一次到“飞虎队村”,这个江汉平原的小村庄也叫罗家村。在那里,我见到了81岁的美国飞虎队老兵格伦·本尼达。
1943年,19岁的本尼达被派往中国战场。1944年5月6日,他驾驶战机执行任务时被日军战机击中。战机在下凤湖中坠毁,他在跳伞逃生后被罗家村村民救下,后被送往抗日游击队所在地——周老嘴镇。
待本尼达伤情稳定,游击队员们护送他前往新四军第五师师部驻地——湖北省大悟县白果树湾。几经周折,本尼达在新四军战士的护送下回到位于重庆的飞虎队总部。
本尼达回美国后,从未忘记中国军民的救命之恩,曾多次携家人重返中国,看望救助过他的中国人民。他还多次告诫子女:救命之恩,永不能忘!
(二)
2005年9月6日,听闻本尼达即将回访罗家村,我与同事提前赶往当地,为正式采访做准备。
大雨滂沱,我们得知村民们正在下凤湖挖掘当年坠毁的战机,便背起沉甸甸的采访设备,在泥泞中跋涉3里路抵达现场,展开采访拍摄。
现场,监利县政府正组织两台挖掘机和一台大型抽沙机对战机进行保护性试掘。此时的下凤湖已经成了鱼塘,塘中的大坑越挖越大。工作人员不断尝试用竹竿下插,没过多久,便明显感受到障碍物。据推断,这便是那架战机。经测量,挖掘平面与战机之间仅相距2米。
按照文物保护相关规定,此次挖掘工作将在部分机身显露后进行回填。大雨中,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按下快门。
9月8日下午,本尼达携夫人、儿子、孙子抵达罗家村。田间的路不好走,村民们用竹椅绑上竹杠,抬着81岁的本尼达走过泥路。
这段“飞虎情缘”吸引来众多村民和记者,现场人山人海。情急之下,我爬上旁边一个土坡,拍下本尼达与救命恩人握手的热泪盈眶、村民们发自内心的欢呼与掌声、媒体记者激动按下快门等重要瞬间。
这是本尼达最后一次回到罗家村。
2010年10月,86岁的本尼达和家人再次来到中国,准备回访罗家村时,由于身体突感不适,最后由儿孙代为前往。回美国后的第三天,他因突发心脏病不幸辞世。
2011年5月11日,遵照本尼达老人的遗愿,其夫人埃莉诺携两个儿子,将他的部分骨灰安放在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李先念故居纪念园,以表示本尼达家族与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
2017年,监利县下辖的原罗家村、七台村、长河村合并成一个大村,命名“飞虎队村”,用来纪念这段守望相助的历史。
(三)
2025年7月底,我和同事王俐燃再次来到“飞虎队村”采访。正值伏天,我们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走访村民、拍摄视频、连线直播,忙得不亦乐乎。
这次,我们专门打印了《楚天都市报》2005年的报纸版面,在探访过程中分发给村民。没想到,这些老报纸十分“受欢迎”。
大家围在报纸前,回忆着20年前的场景,还有好几个村民紧紧捏着一张照片舍不得松手——那是大家一起抬着81岁的本尼达走过泥泞道路看战机的照片。
“你还认得我吗?”其间,这样一句话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说话的人,是照片中抬着本尼达的村民之一罗必禄,这话他是看着我说的。
20多年不见,我愣了一下,赶忙上前握手、拥抱。听他说,村里准备建飞虎队博物馆,我决定:把当年拍摄的高清照片捐给村子。
7月28日上午,极目新闻开通红安、监利两地网络直播《跨越81年的“飞虎情缘”》,吸引数十万网友观看。
在81年前救下本尼达的老房子里,数十位村民和我讲起父辈营救本尼达的故事:当年,几乎每户村民都参与了救援——“当时突然听见‘轰隆’一声巨响,村里人跑到湖边,就看见一个高鼻梁的外国人躺在芦苇丛里,身上还有伤。”村民罗栋昌回忆起父辈们的讲述,“大伙没多想,赶紧把他背回了这间屋,又是擦洗伤口,又是端来吃的,细心照料着。”
无论是20年前的照片,还是20年后的直播视频,捕捉下来的都是大家最真挚的情感。我想,这或许就是记者的意义——记录现场、记载情怀。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作者:刘中灿
嘉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